To remind myself, as a teaching professional
今天阅读的天下文化的网站的一些很有趣的观点:
- 一臉清秀的羅大森談到台灣的教育環境,擔心說道,業界腳步走得很快,但學校老師只有教皮毛,「沒有想到這樣做會害到未來的年輕人,」羅大森直言。
- 但學歷的提升,不代表年輕人愈來愈懂學習、懂得在智育外追求平衡的能力。
- 台灣這種「訓練而非教育」的方式,製造出會考試、接收指令的學生,但這些能力被證明已不適用。
- 它們告訴學生學什麼、怎樣才能學得好,而且強調平衡的學習。
- 包括美國、澳洲、芬蘭與日本,都將學習從閱讀與聽講學習(Learning by reading),轉向實作學習(Learning by doing)以及社會參與,把社會真實情境的教育帶入課程,激發學生對學習與生命的熱情,加重培養學以致用的能力。
- 他們不約而同發現,十八世紀歐洲或中國書院文化所建立的「學徒制」與「工匠精神」裡的專家指導,是建立學生全面能力的方式。教給學生全方位的能力:解決真實問題、跨領域學習、主動參與、獨立自主、團隊合作。
- 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要帶給學生什麼?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有五個目標,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:
- 獨自探索世界
-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
- 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
- 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
- 培養創造力,用嶄新方式看問題
- 因此,大學博雅教育的關鍵在於,將教育的焦點從「內容」(學什麼)轉移至「過程」(怎麼教與如何學),思考哪些過程能夠使大學畢業生具備上述能力。
- 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,過去以為大一新生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大學,等著學新東西,但這項假設已被推翻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