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October 22, 2004

Cab Driver

以前在马来西亚的时候没什么机会坐计程车(德士)的。还记得以前总觉得那黑黄箱子总是让人有一种像“黑店”的感觉,好像司机们都会在半路抢劫你似的。后来吉隆坡的德士公司改革,推出红白相间的车子,而且都是国产的Iswara,感觉就好多了。加上司机都穿上白色衬衫,让人有一种安全感。 而且那时我的叔叔开始开德士,我自然会对德士的好感增加。不过当时还是没有什么机会坐德士。

中学毕业以前我曾去拜访在国外工作的哥哥。一次在新加坡,另一次在上海。两次,当时慷慨的哥哥为了方便也就无论带我们到哪里去都是乘德士。当时也就是完完全全将德士司机当成自己的司机似的,没有交流,更甭说什么感受了。

来新加坡念书以后才是我乘德士比较多的开始。由于每次都要“完全使用”我在吉隆坡的时间,所以每次都是乘搭最后一班长途巴士回新加坡。每每到新加坡时都是凌晨时分,没有选择的情况下,即使是1.5倍的费用也得勉强搭德士,才不会一个人傻傻的等到地铁开始运作后才会宿舍。有时候遇到健谈的司机都会攀谈几句,不然就是他开他的车,我睡我的觉。

读大三时,由于被实习的公司派到客户进行两个星期的资料收集,所以每天来回都可以乘德士然后向公司报公款。结果那短短的两个星期我便上了20次的德士。由于我工作的时间是从下午4点到半夜12点,所以恰恰可以比较早班和晚班的司机的不同之处。一般晚班的司机都比较多话,也许这样才不会打瞌睡吧。另外还有一个定律:如果你坐在司机旁边的话一般司机都比较愿意和你闲话家常;但是如果你坐后座的话,司机通常就不大开口的。这也许有一种距离感,甚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道理包含在里头。 所以有一次看见学弟们3个人乘德士竟然3个都挤到后座,心里不禁摇头。这其中包含的是一种待人处事的学问呐。

还记得我当时通常晚上都坐前座,司机们无论华人或印度人都侃侃而谈。白天都坐在后座,所以司机都没有和我谈什么。有一天白天我就尝试坐前座,结果一路上司机都没有说话。由于路途遥远,我差一点就睡着了。结果在要抵达目的地时他才开口,而且一开口便滔滔不绝,想来他也忍了很久吧。后来越谈越兴奋,他说:“早知道刚才一早就问你我可不可以在Jurong East买个炸鸡腿,要兜个圈,最多少收你一点钱就好。那边的炸鸡腿很好吃,我本来要买来下酒。” 我反过来揸他:“你为什么不早说呢?我的车费是公司出的,不用你折扣,你还可以多赚呢!”

我不算是一个健谈的人,特别是面对陌生人。但我却很喜欢和德士司机聊天。他们通常都是天南地北无所不谈,甚至毫不避讳的谈他们的家人、子女。可能大家萍水相逢,没有压力吧。那两个星期最大的收获是最后我和一位司机变得非常熟络,之后第二个星期每个晚上他都定时载我回宿舍。反正对他来说每晚固定有我这样一个顾客,他反而不用四处乱跑(更重要的是我的车程蛮远的,他可以赚很多);对我来说,他总是少收我几块钱,单据照开,等于我也有几块钱进袋,何乐而不为。不过那之后我每次外出超过午夜时分就一定找他载我,而他又总是少收我的钱,怪不好意思的。试过一次马表上整25元的费用他只收我15 元,还我以后都不大敢找他了。不过我们现在还真的是朋友了,偶尔通电话喝茶聊天。还有,他老婆超赞的,不过就在我生日时被她哄骗开了一瓶百多块钱的 威士忌。还真够狠的。

还有一次更好玩的。那时我全家人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。到他们要到车站坐长途巴士回马时竟然下大雨,所以我就打电话呼叫德士到我祖屋楼下接我们。结果那位司机大哥竟然以为我们是本土新加坡人要到吉隆坡游玩,一路上不断告诉我们哪里的酒店便宜,哪里可以买好东西,整个吉隆坡通似的。要命的是他还说哪里的按摩又便宜又舒服,我想要是后面不是坐着3个女人,恐怕他就会像我上面那个司机朋友那样,告诉我哪里叫鸡比较划算了。呵呵。结果一路上我们也没说破,他也一直以为我们是新加坡人。我想马来西亚旅游局实在该颁个奖给他的,没有多少个新加坡人会那么大力宣传马来西亚的旅游业吧。

现在工作以后,乘德士的机会更频繁了。平均每星期都要外出一次,每次那个定律都屡试不爽。好比今天,我去客户的公司时坐后座,结果整个车程呼呼大睡。回公司时坐在前座,结果一路上司机不断在说话,我还真的第一次碰到,因为从头到尾我说的不超过10句。呵呵。

1 comment:

Qing aka 莉晴 said...

:) long n nice one